7月的广西浦北县三合镇,骄阳似火,却挡不住青春的脚步。2025年7月12日至18日,广西外国语学院欧美语言文化学院“筑梦”实践队奔赴三合镇,开展为期7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以教育帮扶为纽带,以产业调研为桥梁,深入乡村课堂、田间地头,用知识播种希望,用行动践行担当,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
教育帮扶:点亮童心梦想
7月13日清晨,三合镇中心小学的教室里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实践队员们化身“小老师”,为孩子们带来丰富多彩的课程。英语课上,“Hello!”的问候声此起彼伏;法语课上,“Bonjour!”的发音稚嫩却认真;写作课上,天马行空的故事跃然纸上。孩子们瞪大眼睛,努力捕捉着语言的韵律,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
“丢手绢”“萝卜蹲”等趣味游戏迅速拉近了队员与孩子们的距离。起初羞涩的孩子们,很快在游戏中绽放笑容,像一只只轻盈的小鸟,在阳光下自由奔跑。下午的书法课上,队员们手把手教孩子们握笔、运笔,一横一竖间,传统文化的种子悄然生根。防溺水安全课则通过情景模拟和互动问答,让孩子们在轻松氛围中掌握自救技能。
文化浸润:传承与创新并举
随后的几天里,实践队与孩子们共同筹备了一场精彩的文艺汇演。话剧表演童趣盎然,诗歌朗诵铿锵有力,英文配音惟妙惟肖,广场舞活力四射。台下的队员们耐心指导,台上的孩子们自信绽放,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现代教育的活力在此交相辉映。
包饺子活动更是将文化传承融入生活实践。队员们和孩子们一起和面、调馅、包捏,形态各异的饺子摆满案板。欢声笑语中,中华饮食文化的精髓悄然传递,团队协作的温暖浸润心田。
产业调研:探寻振兴密码
教育帮扶之外,实践队深入三合镇大红柑种植示范基地,探寻乡村振兴的产业密码。漫步田间,漫山遍野的柑林郁郁葱葱,青果缀满枝头。产业路蜿蜒盘旋,观光栈道与自然风光相得益彰。队员们跟随果农学习种植技术,了解“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微风吹过,柑香四溢,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画卷徐徐展开。
“我们正加速延长产业链,推动深加工,吸引青年返乡创业,让大红柑真正‘链’起百姓好日子!”三合镇党委书记毛洁的介绍让队员们倍感振奋。从单一的种植到观光、加工、销售三产融合,大红柑产业已成为三合镇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
欧美语言文化学院的学子们用脚步丈量乡村土地,用智慧赋能教育发展,用热情助力产业振兴。他们以青春之名,书写了新时代大学生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