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大讲堂】广西民族大学李学宁教授到我院开展“人工智能时代的翻译学科发展”的专题讲座

时间:2025-11-12 来源:欧美语言文化学院

11月11日下午,广西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李学宁教授应邀到我院作《人工智能时代的翻译学科发展》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欧美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姚康副教授主持,欧美语言文化学院全体教师参会,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对翻译学科的影响及其的未来发展方向。

讲座伊始,李学宁教授从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讲起,通过英语四六级阅读理解的命题逻辑引发与会教师对“语言和逻辑”之间关系的思考,进而帮助与会教师快速理解人工智能工作的底层逻辑,并串联起计算语言学、人工智能以及自然语言处理等概念之间的关系。李教授指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翻译和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对传统翻译教学模式和翻译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机器翻译对各种类型文本的翻译实践影响极大,现有的翻译理论已无法有效指导机器翻译的实践,亟需构建新的机器翻译理论体系。同时,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的翻译记忆、相似度计算等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翻译效率和质量,但也对翻译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针对高校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的难点,李教授指出,高昂的软件成本、师资力量的相对薄弱以及学生实践机会的有限性,是当前翻译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此,他提出了多项建议,包括加强校企合作、提升教师技术素养、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创新教学模式等,以推动翻译教学的创新与发展,培养懂语言、会技术的应用型复合型翻译人才。

在翻译研究方面,李教授结合个人研究经历,介绍了其在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词典编撰、专著、教材、学术论文等研究成果。他强调,学术研究一定要关注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需要,选题要“顶天立地”,不能闭门造车。此外,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翻译研究应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积极探索新技术在翻译实践和研究中的应用潜力。最后,李教授还分享了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在翻译学科建设中的有益经验,为我院的翻译学科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方向。同时,他也鼓励在座教师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此次讲座不仅为我院教师提供了一个了解人工智能时代翻译学科发展的窗口,也为学院翻译学科的创新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学院将继续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专家的交流合作,不断提升翻译学科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为国家和地方培养更多优秀的翻译人才贡献力量。

一审:苏兴遥 二审:黎国芳 三审:梁淑辉